未来五年人民币有望成国际债市三大货币之一
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在近期访问上海时表示:“中国的货币,即人民币,目前的市场知名度还不是很高,但在我有生之年,人民币将变成几乎和美元一样无人不知的货币。”
初看之下,这一预测似乎不太现实。人民币很难说得上是一种全球投资货币,在各国央行资产负债表中所占的份额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人民币地位的任何变化都离不开国际金融图景的深刻调整。
但人民币目前的演进速度之快引人瞩目。作为交换中介以及计账单位,人民币将在三年内取得国际地位;而在十年之内,人民币或将取代美元成为全球的储备货币。
可以看出,人民币在很多领域的地位都在日渐上升。第一个领域是贸易。历史表明,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国家,其货币将逐渐发展成为世界舞台上的主要角色。鉴于中国现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人民币目前的发展势头有对其有利。人民币已是全球交易量排名第九的货币,近期还取代欧元成为了国际贸易融资领域使用第二多的货币。
因此,人民币在未来三年内成为一种重要贸易货币的条件已经成熟。届时,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规模应当占到国际贸易总量的约5%,较2012年时的比重增长了四倍。
人民币转型为国际投资货币的进程同样也在加快。这一进程的催化剂来自金融改革以及资本市场扩张。根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期公布的方案,中国计划拉长国债的收益率曲线,并打造一个能够满足国内外多种类型借款方和投资者需求的资本市场。这一动态,加上未来人民币汇率交易区间有望拓宽,应有助于增强人民币作为一种国际投资工具的公信力。
中国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市场规模现已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中排名第一。过去三年中,中国债市中流通的国际债券规模增长了约800%,麦当劳(McDonald‘s)、卡特彼勒(Caterpillar)等外国发行方也进入中国债券市场融资。
虽然当前中国债市基本不对国际投资者开放,但习近平推行的改革表明,这种局面将在短期内发生变化。因此,在未来五年中,人民币有望和欧元以及美元一道,成为国际债券市场中的三大发行货币。
弥补短板
人民币在成为一种国际储备货币方面存在最严重的短板。目前世界各国央行的外汇储备中只有0.01%是人民币,而美元所占比重达60%,欧元则为25%。但这一低微的权重掩盖了人民币的重新定位—这一过程始于2005年,当时中国废除了固定汇率制度。
在那之前,美元是发展中国家央行的唯一参照坐标。美元是各国政府外汇储备资产中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比重远高于其他货币,对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的走势具有重大影响。
但自2005年开始,一种新格局出现了。美元对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的影响力—即美元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波动同步性—逐渐减弱。此前,美元汇率每变动1%,新兴市场货币汇率平均会同向变动0.8%。如今,后者同步变动幅度已接近0.5%。
从弱势美元中获益
美元的损失就是人民币的进益。人民币曾经完全不具任何市场影响力,而现在人民币每变动1%将导致其他新兴经济体货币变动0.1%至0.2%。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扩大,这一趋势只会不断强化。如果目前趋势持续下去,在2025年人民币在各国央行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将达到30%,届时人民币将开始威胁到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
人民币获得市场主导地位的一大障碍在于中国自身。中国一直不愿开放本国资本账户,而中国的经济增长依赖出口以及持有巨额美国国债意味着,政策制定者们可能不喜欢推动人民币升值的政策。
但成为国际货币的好处—借款成本降低以及外汇风险减弱—最终将被证明为是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以至于中国政府无法视而不见。因此条件已经齐备,人民币将逐渐成熟,以人民币计价的证券将逐渐成为国际投资者持有的核心资产,而这很可能导致美元资产遭到卖出。我们即将迎来人民币时代。